Home
Subjects
Textbook solutions
Create
Study sets, textbooks, questions
Log in
Sign up
Upgrade to remove ads
Only $35.99/year
論X 句
STUDY
Flashcards
Learn
Write
Spell
Test
PLAY
Match
Gravity
Terms in this set (30)
語譯:內省不疚,夫何憂何懼?(3分)
反省自身/反省/自省(1)而不感到慚愧內疚/愧疚/悔疚/問心無愧(1),還有甚麼又怎會有憂愁和恐懼呢(1)?
語譯: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(3分)
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/短暫時間/食飯似的短時間(1)離棄/違背/背離仁德 (1),就算在倉卒/匆忙的時候(1)也是(必定堅持仁德),在窮困/受挫折的時候(1)也是(堅持仁德)。
語譯: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(3分)
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/意見不被聽從(1),仍然恭敬地不觸犯/冒犯(1)他們,雖然憂愁,但不怨恨/抱怨(1)。
語譯:君子不重則不威;學則不固。(3分)
君子不莊重(1),就沒有威嚴(1),所學習的東西也不穩固/牢固(1)。
《論仁論孝論君子〉選錄自《論語》一書,試指出《論語》的體裁。(2分)
語錄體(2)
根據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的內容,孔子認為仁者在面對貧富及生死應有什麼表現?試略加說明。(6分)
貧富︰假如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富貴,仁者便不會接受(1),如果用不正當的方法才可擺脫貧困,便不會逃避(1)。因為仁者寧願安貧樂道,任何時候都不會為追求名利而違反仁德/任何時候都會遵守仁德(1)。
生死︰有節操和有仁德的人,不因為貪生做出損害仁德的事(1),反而為求成全仁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(1)。因為仁者把道德置於生死之上,認為堅持仁德比生命重要(1)。
根據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,為何孔子認為孝順的子女知道「父母之年」時,會「一則以喜,一則以悲」? (4分)
一方面慶幸父母長壽/仍然健在(1),自己還有機會侍奉父母(1)。另一方面擔心父母年紀大(1),身體日漸衰弱/奉養父母的日子愈來愈少(1)。
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中提及「無違」與「不違」,兩者有何不同?試略加說明。(6分)
無違︰指不會違背禮節(1)。父母在世的時候依照禮節服侍/事奉他們(1),去世之後依照禮節埋葬和祭祀他們(1)。
不違︰指不冒犯/觸犯父母(1)。侍奉父母時,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(1),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(1)。
根據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的內容,「無違」和「不違」分別指什麼?(2分)
「無違」指不要違反禮法;「不違」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。
根據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,孔子說到「又敬不違」,為何侍奉父母要有「敬」?試根據〈論孝〉的內容加以說明。(3分)
孔子說對於狗和馬皆能得到人的飼養(1),
若對父母的孝只在於供養他們,不心存尊敬/孝敬父母(1),
則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便沒有分別(1),所以我們侍奉父母要心存「敬」意。
根據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的內容,判斷下列哪項不是仁者的表現。(2分)
明白行仁的好處而實踐仁德。
T/F就孝的定義,孔子以不同的答案回覆孟孫和子游。
正確
T/F孔子認為人如果忘記父母的年齡,應感到羞恥。
無從判斷
智者比仁者更值得推崇。
錯誤
仁者在任何環境都能心安理得地堅守「仁」。
正確
孔子認為君子是不會犯錯的。
錯誤
孔子認為即使父母不肯聽從己見,糾正錯誤,仍然不可冒犯他們。
正確
孔子認為如果父母不願遷善改過,子女應該埋怨。
錯誤
孔子認為只要不違背禮節,就能符合孝道
正確
孔子認為君子不會擔憂,亦不會困惑。
錯誤
孔子認為小人會成就別人的惡事。
正確
根據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,顏淵向孔子問仁,孔子如何具體地向顏淵說明仁與禮之間的關係?試摘錄原文句子作答。(2分)
克己復禮為仁(1)。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(1)。
為什麼君子會「不憂不懼」?試加以說明。(2分)
君子自我反省後(1),並不感到愧疚(1),因此便不會擔憂和懼怕。
孔子認為仁者對待財富和地位應有何態度?(3分)
不以不正當/不合宜/不道德的方法(1)追求財富和地位(1);亦不以不正當/不合宜/不道德的方法擺脫貧窮和低位(1)。
君子和小人有什麼不同?試選擇其中兩個範疇,略加說明。(4分)
1.君子心境舒坦寬廣(1);小人經常憂愁恐懼(1)。
2.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,不幫助別人做壞事(1);小人與此相反(1)/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(1),小人成全別人做壞事(1) (表達方式有多種,意思準確便可)
3.君子事事要求自己(1),小人事事要求別人(1)
*任擇其二
孔子說:「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」,你認同為人處事應該「求諸己」,不可「求諸人」嗎?為什麼?請結合生活例子加以解釋。(6分)
評分準則︰
A.立場(應「求諸己」,不可「求諸人」/既「求諸己」,亦「求諸人」;不接受答不應「求諸己」)
B例子
C說明應該「求諸己」的原因。
D說話不應「求諸人」/亦應「求諸人」的原因。
我認同為人處世應求諸己,不可求諸人(A),
因為我們對自己應該有嚴格的要求,遇到問題時反省自己,這樣才會不斷進步,提升個人的品德修養的,而不是不斷責求別人,甚至推卸責任,例如,在一場接力比賽中(B),
我們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跑好那一棒,即使最後輸了比賽,也應該反省是否自己未盡全力,或是姿勢欠準確,又或是交棒動作欠俐落等(C),
而非把責任都推卸在其他人身上。若人人都求諸己,便會用盡一切方法求進,相反,若人人只懂責求別人,不懂反省,那便不會進步,最終不會贏出比賽(D)。
孔子在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中指出「無友不如己者」,你認同這種擇友的態度嗎?請結合生活例子加以解釋。(6分)評分準則︰
A立場
B語譯︰不結交品德不如自己的人/不結交志向與自己不同的人
C生活例子
D說明
A我不認同孔子所說的
B不應結交志向與自己不同的人做朋友。
C例如:我立志考取文學專業,醉心於詩詞歌賦,而對方的理想則是研究科學。
D如此則可以互補長短,增長知識,拓寬自己的眼界。
你認為〈廉頗藺相如列傳〉中藺相如引車避匿的做法,是否符合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中「君子不憂不懼」的要求?試加以說明。(4分)評分參考︰
A立場(一定要寫符合)
B君子不憂不懼的定義:君子自省後無愧於心,所以不會憂懼。
C依據文本內容,指出藺相如引車避匿的原因。
D說明為何合乎君子不憂不懼。
(A)符合。
(B)「君子不憂不懼」指君子自省後無愧於心,所以不會憂懼。
(C)根據藺相如與門下食客的說話,他讓車子繞道,躲開廉頗,不是因為畏懼廉頗對自己不利,或做了於心有愧的事,而是以趙國大局為重,不想兩虎相爭,
(D)可見他行事無愧於心,將國家大義趙國安危放在私人恩怨之前,引車避匿不是由於害怕,而是由大局著想。
〈廉頗藺相如列傳〉中曾提到廉頗與藺相如結為「刎頸之交」。你認為二人的友誼是否符合孔子的交友原則?試解釋說明之。(5分)評分參考︰
A立場(一定要寫符合)
B無友不如己者的定義:指君子不會跟自己不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。/君子不會跟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來往。依據文本內容,指出藺相如引車避匿的原因。
C藺相如合乎原則的做法。
D廉頗合乎原則的做法。
E指出二人同道的原因。
(A)符合。
(B)「無友不如己者」指君子不會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。二人皆以國事為重,二人一開始雖有不合,但都能為大局著想,
(C)藺相如多次忍讓,引車避匿;
(D)廉頗則了解藺相如行為後負荊請罪,
(E)二人都願意為趙國的大局放下身段,可見二人都是同道中人,深明大義/ 顧全大局/ 寬宏大量。
在〈論仁論孝論君子〉和〈魚我所欲也〉中,孔子和孟子對於「仁」、「義」與「生命」之間如何取捨的看法有何相同之處?試摘錄兩文中的相關句子作答。(3分)評分準則︰
A指出兩者看法的相同之處(1分)︰(二者不可得兼時)實踐仁德和義比保存生命更重要/為了實踐仁德和義不惜犧牲生命/生命比起仁義沒那麼重要
B摘錄〈論仁〉的相關原文(1分)︰(志士仁人)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
C摘錄〈魚我所欲也〉的相關原文(1分)︰(生,亦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)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
孔子和孟子均認為(二者不可得兼時)實踐仁德和義比保存生命更重要/為了實踐仁德和義不惜犧牲生命(1)。〈論仁〉中說「(志士仁人)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」(1),〈魚我所欲也〉中說「(生,亦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)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」(1),由此得見。
Sets found in the same folder
論孝 (句子)
6 terms
論X 字
23 terms
魚我所欲也 (句子)
6 terms
始得西山宴遊記(句子)
9 terms
Other sets by this creator
魚與熊掌 題目庫
15 terms
詩詞三首 句
3 terms
詩詞三首 字
9 terms
Atomic World (elective)
8 terms
Other Quizlet sets
Businessowners Policy
26 terms
Systemic Diseases as Generalized Rads
33 terms
Head & Neck: Superficial Structures
61 terms
Racial Justice for the AAPI Community
14 terms